分卷阅读85(1 / 1)

加入书签

人希望一生一世只有一双人,又为什么要半醉半醒度过半浮生,现在却多少有些能够理解了。

等到我们老的时候,你眼睛花了,我头发白了,两个人都不怎么能走得动了,你拄着拐棍,我挽着你,咱们俩搬两个板凳,坐在屋子前面聊聊天,晒晒太阳,身边窝着一只猫一条狗,小孙子小孙女围着我们俩笑闹奔跑,不跟人争,不同人抢,不求长命百岁,也不求功名利禄,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日子,多好。”

李若松随着成栋的描述,眼前似乎真的出现了这样一幅场景,阳光下,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牵手坐在门口,望着远方的山水,轻声聊天,身旁孩童嬉闹,猫狗相伴,那副场景不知道有多温馨,不自觉的,李若松的声音中也带了一丝期盼,“会的,会有那么一天的。”

两人都沉浸在刚才他们所说的那副场景中,很长时间没有说话,过了不知多久,成栋突然轻声问道:“你说,咱们俩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?”

李若松偏过头,想了想,说道:“我想要一个姑娘,跟你一样的女儿,长得像你,脾气像你,性格像你,什么都像你,这样,我就可以宠着她一辈子,把她当做宝贝一样养大。”

成栋思考了一下,说道:“我想要个小子,最好像你一样,温润如玉,有君子之风,不管他将来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他,然后让他长成一个非常优秀的人。”

李若松闻言,弯了弯唇角,说道:“那咱们就要一儿一女,正好凑成一个好字,不过,你的体质怕是生不出姑娘的,咱们要个双儿也一样,当成姑娘养大就行。”

成栋摇摇头,说道:“如果是双儿,那就让他自己选择是想当小子还是想当双儿,咱们做爹娘的不要做他的主,他的人生让他自己来做决定。”

李若松笑了一下,说道:“都听你的。”

正在两个人气氛很好的时候,李若杉的声音很突兀的在两人身前响起,“哥夫,不要理哥哥了,快,我刚才有了好想法,你听听有没有道理。”

115、引导

李若松强忍住给他一个白眼的冲动,硬是在脸上挤出一个颇为僵硬的笑容,“你这么快就有想法了?”

李若杉得意的扬起头,给了李若松一个你不要小瞧我的眼神,转向成栋的时候立马换上了一副笑脸,说道:“嗯,其实以前就听先生说过这段话,那会儿就有些想法,只不过一直没有想过,刚才想了一下,也不知道对不对。”

说完李若杉还摆出一副略带羞涩的表情,看的李若松恨不得上手给他两下,他再次确认,有个弟弟实在是太让人讨厌了,尤其是那种喜欢缠着自己夫郎的弟弟。

成栋听完李若杉的话,嗯了一声,说道:“那这样吧,你先说说你现在的想法,然后咱们三个人再来讨论。”

李若杉很高兴的说道:“好,那我先说,之前听先生说的时候,我就想这段话是想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先要自己身正,然后才能家正,随后才能有治国的能力,把国家治理好了才可以说平天下的事情,如果己身不正,那么其他的都没有可能会实现。”

成栋满意的点点头,说道:“以你的年纪能够有这种认知也算是很不错了,一个人,要想有所成就,必须要自己立身正,如果这个人本身是个骗子,短时间内他是可以得到利益的,甚至可以得到一个国家,可是从长时间来看,他很难有大成就,即便是得到了利益,也很快会失去。

我们说作为一个人来说,想要让别人能够认可你,继而追随你,你自己一定要有足以吸引别人的地方,也就是说要人格魅力,让别人不是因为银两、地位、美女等等一些物质的东西追随你,而是切切实实的因为你这个人而追随你,这一点非常重要,要达成这一点,必须要有的就是你自己的品质,那些非常良好的,足以让人佩服、钦慕你的品质。”

见李若杉和李若松都听得很认真,成栋顿了一下,继续说道:“刚才那段话可以算是儒学经典,里面有一句,叫致知格物,若杉,对于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?或者说,对于儒学,你是怎么理解的?”

李若杉歪着脑袋,想了一会儿,说道:“儒学,嗯,之前先生有讲过,要存天理、灭人欲,其实我本身并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,为什么要存天理就一定要灭人欲?是个人总会有欲望,这原本就是没有办法消灭的东西,如果就只是为了天理,而强行把人欲给压制住,那到了压制不住的时候该怎么办?”

“你说的这个是非常正确的,存天理、灭人欲并不是指一味的压制人最基本的欲望,比如说我肚子饿了要吃饭,这是天理,可是一定要吃燕窝鲍鱼这就是人欲,困了要睡觉这是天理,可一定要有美女陪着睡这就是人欲,也就是说,天理就是满足我们生活,或者说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需求,除此之外的都被称为人欲。

我们一向说事务分为阴阳,看待问题也要分为两方面,单单这句话也是要分成两方面来看的,给你讲个例子,一对兄弟俩出席宴会,主人家同样送上美女,哥哥对美女呵护备至,弟弟对美女不屑一顾,回到家后,弟弟对哥哥发脾气,说哥哥有失体统,哥哥大吃一惊,告诉弟弟在宴会上怀中有美女所以心中有美女,可回到家后怀中没有美女了,心中自然也就没有美女了,哥哥还反问弟弟,难道你现在心中还有美女不成?

你看,同样是存天理灭人欲,哥哥认为天理就在我心中,只需要做自己就好,可弟弟却认为天理需要到外界去寻找,靠外界的力量来格物致知,从而让自己的心达到至善的境界。这两个人都不能说错,可也都不能说对,若杉,你始终要记着,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相对的对错,端看你当时处于什么样的位置,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什么时候。

格物致知这四个字,格就是正的意思,正其不正,便归于正,人能够为善去恶,就是格物功夫,格物之后便是致知,知是心的本体,见父母则知孝,见孺子入井则知恻隐,这边是良知,不假外求,倘若人的良知勃发,便没有了私欲,让恻隐之心旺盛,恻隐之心到达极点,便可以称之为仁,可是我们作为普通人不可能没有私欲,这个时候就要靠致知格物去战胜你的私欲,从而让自己的良知始终占上风,一旦良知到达一定境界,自然可以治国平天下。

只要是人,不管多么卑劣、多么残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