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2(1 / 1)

加入书签

不肯接这苦差,好不容易坑了个倒霉蛋,没想到别人竟然也是人,刚离京不到二十里,就“意外”摔断了腿,无法继续赴任。

于是京中的权臣权衡利弊,最后将远在京师之外的李意阑推上了火炕。

他们力荐的缘由有四:

其一,食君禄,当为君分忧。

其二,李氏一门皆为狱典之才,李真博闻强记,心思如发,案牍之术十分高明,长子李遗昔年善断奇案,次子李意阑理应青出于蓝。

其三,李意阑曾在武选清吏司任职,第五具白骨出现的扶江城,就是他巡防时间最长的地方,由他来破案得天独厚。

其四,就不那么上得了台面了,李真是寒门出身,又有些清高傲骨,在朝廷里没什么背景,是颗称手的软柿子。

综上种种,恩准的诏令当天就下来了,并且前来的宣旨的内侍也不知道是拿了谁的意思,宣读时刻意强调了“务必堪破”这四个字。

话里的意思,差不多是提醒李家不要自作聪明,再弄出一桩无法上任的事故,所以老父这心是操死了也没用。

“既已被卷入局中,这时才想抽身,已经来不……”

李意阑话没说完,喉头就乍起了强烈的瘙痒,他将嘴角抿成一条直线,逼得那股痒意窜进鼻腔,胸膛震动间,喷出来的气音断断续续,还带着一种盘根错节的痰淤动静。

李真最听不得那种黏糊糊的声音,上了年纪的老头才那样咳嗽,那是病,也是催命符,而他的儿子才二十七岁。

他看着李意阑边咳边从袖笼里摸出一个豆青色的小细颈瓶,揭开纸封从里面倒出两粒小圆丹送进了嘴里,嚼了几下才渐渐止住咳势,然后这人有始有终,不紧不慢地将话续上了。

“……极了,时也命也,您别过分忧心,说起来,我也很久没有出门看看了。”

别人都当那差事是烫手山芋,他却说得像暮春踏青一样,李真颓然地塌下肩膀,明白孩子是为了安慰自己,其实活到他这把年纪,已经不会去问公不公平了,这一刻李真只是觉得痛苦。

炉上的水本就没冷透,很快就上了热气,寥寥的白雾蒸腾,昭示出时下霜冷夜寒,不宜出门远行,尤其是病人。

李真惨淡地笑了一下,叮嘱道:“后天一早就要出发了,你身体不好,去歇息吧。明日去佛堂陪陪你娘,晚饭后带着寄声到我书房来,我还有些事项要交代与你。”

寄声是他的随从,不机灵、不可爱,年纪不小而且非常嗦,李意阑有点烦他,不出门就不许他跟着,但出远门又少不了他,因为院里人少,公子有且就只有这一个小厮。

李意阑明白李真是要老生常谈,叮嘱小厮照顾他的方方面面,他点了点头,像来时一样平静地裹着那件沉甸甸的斗篷出去了。

李真彻夜未眠,缩在椅子里长吁短叹,凌晨他在短暂的瞌睡里,梦到了他死去的长子李遗。

李遗的模样还停留在他离世的那一年,明明是不大也不小的一个官,可天生就不会讲究,永远是那身布衣方头巾,面相有些憨厚,可正经起来眼神却能利如刀锋。

梦中李遗站在一扇城门下朝他快步走来,边走边笑呵呵地说老二到了那边,一切有他照应,让李真放宽心,保重自己就是。

李真顿生欣慰,正要去拍李遗的肩膀,目光扫动间却不期然看见了城墙上的牌匾,“饶临”两个字铁划银钩地嵌在那里,下面的拱顶上还吊着五具阴森森的白骨,李真惊得仿佛从九成楼上落了下去,带着一身白毛汗,就那么被吓醒了。

翌日天阴欲雨,乌云沉沉地压在头顶,傍晚薄薄的飘了一阵雾雨,不影响出行,就是气温降了些许。

戌时刚过,李意阑依约来到书房,里头灯火通明,除了主人,还有三名陌生人,一名做卫兵打扮,一名书生,还有一名身着布衣短打。

李意阑踏入房门,身后跟着个衣着花哨的小厮,小厮进门以后立刻反手将寒气隔在了外头。

简单的礼仪过后,李真介绍道:“你只身到饶临去,当地势力固结,你很难片刻就融进去,这是我给你找的帮手,城门都官郎吴金、讼师江秋萍和驿传张潮,都是可信赖托付之人,张大人已经应允,让他们与你随行,你尽快熟悉熟悉。”

李意阑冲那三位见了礼,心里有些同病相怜的笑意,觉得这些人跟他一样,都是人在家中坐,祸从天上来。

三人冲他抱拳,肃穆地叫起了“公子”,承诺定不辱命。介绍完之后,李真摇动手铃让刘叔来领他们下去安顿,又转头对寄声耳提面命,李意阑在旁边闲坐了两刻钟,李真才放走小厮,拉着儿子话起了家常。

“……”

“这白骨案牵扯甚重,卷宗我是没有见过,但听民间的传言说,那五具白骨背后,各自连着一名以上的朝廷官员,这也是大家不愿意去查案的原因之一。官场党派、势力盘根错节,到底谁是谁的人,我也没把握尽数分清。你到了任地以后,不要轻举妄动,有何决定若是拿不准,定要写信报知于我,谁都知道一月之期是强人所难,万一实在是没有头绪,你、你……”

李真顿了两下,手忽然越过案几,猛地抓住了儿子的左臂,他目光灼灼,语气有抹决裂又解脱的意味:“你就大隐隐于市,不要,再回来了。”

李意阑眼睫一抬,完全露出了藏在眼窝阴影里的眸子,此刻他眼里荡着一层似静似晃的溢,叫人有些看不穿他在想什么。惊讶在他脸上稍纵即逝,他与李真对视片刻,抬起右手轻轻在老头手背上拍了拍,顺从又安抚地说:“我明白了,放心吧。”

李真眼眶发热,用力捏着对方的臂膀,连说了两声“好”。

十一月廿七,卯时三刻,监司府后门。

天还没亮,三匹马和一辆马车就已经侯在了青石板路上,刘管家掌灯跨出门槛,陆续走出一行人来。

包袱与细软早拾进了马车的格子间,众人都是轻装打扮,李真与管家在门口止了步,李意阑走下门槛,转过身来冲门的方向鞠了一躬。

“父亲保重,刘叔保重,我到了饶临,即刻就写信回来,勿念。”

李真将老泪锁在眼眶里,不舍地从台下挥了挥手,他的手腕自内往外推,是送别的意思。

李意阑笑了笑,转身上了马车,随着钻爬的动作,谁也没注意到他右腰侧下的布料戳出了一截,短暂地勾勒出他的斗篷之下藏有硬物。

众人都坐好以后,打头阵的吴金一抖缰绳,坐骑撒开四蹄,载着人冲入清晨的迷雾里去了。

出城门后顺着官道骑行十里,不出例外都会有长亭,只是眼下不是阳春三月,枝头十分空旷,零星挂着些枯叶,没法折柳寄情。

亭台中空无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