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六十九章 遗诏(1 / 1)

加入书签

然而这样的话,又怎么可能当着旁人的面,公然说得出来。

御史中丞上得前道:“太后,身体康健,自然是好事,朝中国是操劳,若是体弱多病,必会十分辛苦。”

杨太后柳眉一拧,开口道:“赵渚的身体便十分康健”

说来说去,话又绕回了原点。

倒不是众人不愿意遵从赵芮的遗诏,而是这许多年来,他们已是从这位身上得到了不少教训。

而其中最重要的教训便是:若是国朝有一个病弱的皇帝,而那个皇帝一旦发生什么意外,会在朝堂之上,造成什么可怕的后果。

且不说旁的,单是为着先皇的子嗣问题,就不知道愁白了多少医官的头。

然而杨太后一意孤行。

从前杨家是给她挑过不少人选,还叫杨度带了名单进宫来,因此事给张璧撞破,叫她最后吃了不少苦头。

可那些名单上的人选,回头来看,没有一个比得上赵昉名正言顺。

毕竟是丈夫选的。

她还不如听丈夫的

赵芮死前说过,给她排了后路。同先皇夫妻多年,杨太后自认没什么本事,除却在一旁干着急,也帮不得什么忙,到得现在,她愿意再信丈夫一回。

“都说赵昉身体不好,却是何人说的”杨太后不解地问道,“难道你们都见过他,时时同他在一处”

见得太后耍起赖来,官员们俱都有些无语。

难道要去同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妇人讲道理

杨太后又不似太皇太后,甚事不知的,偏生又会抓些奇怪的主意。此时此刻,还不能强令她听从,当真叫人为难。

“我也不曾见过那赵昉,只是既然先皇帝特点了他,以先皇英明,自然不会将皇位传于一个身体多病之人罢”杨太后认认真真地为丈夫说话,“既是先皇帝点了,众人都不曾见得,为何诸位官人,俱是不肯同意难道先皇帝说的话,已是不作数了不曾”

殿中登时鸦雀无声。

众人不是被她说得哑口无言,而是被她这般倒打一耙,弄得全无脾气。

为何不肯叫赵昉继位

是他们不肯吗

明明是躺在杨太后身后那一个才断气的人决定的。

他们虽然顺水推舟,可如果没有太皇太后拿主意,又怎么可能这么顺利

不过不管怎么说,杨太后话怼得这样硬邦邦的,众人还是得为自己辩解一回。

翰林学士吴益上前道:“太后,那赵昉远在秦地,未必能适应京中水土,先皇帝虽然留有遗诏,可此一时、彼一时,若是眼下把赵昉请入京中,一旦其人到得此处,有什么不好,届时国不可一日无君”

话里话外,俱是认定了赵昉身体太弱,不合宜做皇帝。

杨太后听得他那熟悉的声音,脑子里头那一根弦登时一紧,倏地就转过头去。

她虽然不识得对方的名字,却是早已记得了对方的脸。

这就是头前最先提议叫济王赵颙做皇帝的那个老头

死老头

滚你妈的蛋吧

虽然出自书香之家,可一般也是在宫外长大,在家做女儿时,多少也听过几句不堪之语,看到吴益的那张老脸,又听得他说话,还没等人把话讲完,杨太后已是忍不住在心中骂起娘来。

早已先入为主,也不用再听完了,她当即打断道:“这位官人,你可是太医院的医官”

吴益那一句“国不可一日无君”才刚刚出口,后头还有长长的谏言欲要说明,那一肚子的锦绣珠玑,硬生生便被杨太后这一句问话给堵了回去。

他尴尬地顿了一下,道:“臣乃是翰林学士。”

杨太后拖着长长的调子,“哦”了一声,平铺直叙地道:“我还以为官人乃是医官,怕是从前还给赵昉诊治过,是以才能做到这般心中有数,仿佛亲眼得见一般。”

吴益被堵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。

都说头发长见识短,又说妇人嘴利,果然乃是经验之谈。

他想要干巴巴地回一句“臣自小熟读医书”,可还来不及说出口,一旁的黄昭亮已是上前道:“太后,吴翰林所言,虽然有过其实,可其中也并非没有道理,秦地毕竟甚远”

黄昭亮正在此处说着,立在太皇太后尸首边上,距离杨太后并不远的崔用臣,却是抬了抬眼皮。

太皇太后身故,他失了最大的靠山,可悲痛之间,听得那“秦地”二字,多年趋利避害的脑子,已是瞬息之间反应过来。

崔用臣不着痕迹地往左边挪了几步,寻了个并不远,也不近的位置,躬下身子,轻轻地道:“太后”

杨太后吃惊地转过头。

崔用臣提点道:“秦王家的赵昉,眼下正在京中。”

杨太后愣了一下,问道:“什么”

她以为是自己听得错了。

杨太后的动静这样大,登时引得众人纷纷看了过来,望着后头那一名动作颇有些引人注意的黄门。

崔用臣在太皇太后手下办差多年,见过无数大场面,自是怡然不惧,而是恰到时机地将声音提得大了些,给左近的人都听得清楚。

“先皇去时,已是遣了人往秦地接那位赵昉入京,只是后头多有变故,等到其人入京之时,已是定下新皇,太皇太后怜其年幼,便令其暂居宫中,欲要等到春暖之后,再让其回去。”

崔用臣这一番话,说得分寸十足。

他没有提及任何人的不对,甚至说到赵昉时,也只道其年幼,不说其体弱。

殿中登时有些嗡然。

黄昭亮登时有些吃亏。

杨太后不知道赵昉情况,是因为在太皇太后管束之下,她同被禁足也没有太大的差别,自然无从接触外头的信息。

而黄昭亮不知道,却是因为他当真没有子孙在国子学中读书。

他世家出身,自有族学,况且便是没有族学,也会送去太学,再不济,便是各家书院,绝不会让他们去其中多是纨绔的国子学读书。

殿中其余官员也是一般。便是偶有两三人,自有子嗣在国子学中,可众人都日理万机,哪有功夫去问小儿学中都有谁,又是哪家的。

既然赵昉正在京中,杨太后也不再管其他人的话,立时道:“既如此,他住在哪一处宫殿怎的就不能叫来瞧一瞧”

崔用臣没有片刻犹豫,立时道:“因那赵昉一心向学,宫中又无读书之处,自请去了国子学中,近日雨水颇多,他怕往来不便,便在其中住宿了。”

国子学中,赵昉正在抄书。

此处的博士多是官员兼任,今日宫中祭天,不少人都在需要参加的名单之上,只好早早布置了功课,叫学生自行去做,又交代教习看着。

先生不在,学里早已吵翻了天,众人或拿了那弹弓出来玩,或取了那外头买的香艳杂书互相指着笑,不少还直接溜得出去,依然不知去向。

赵昉手里抄得慢腾腾的,却也没有偷懒,然而走得近了,便能瞧出他其实是在分神。

在他身旁的桌案上,张璧正百无聊赖地拿着一杆笔在纸上画圈。

赵昉看着是在抄书,其实一半的心思,都放在了张璧身上。

明面上,是张璧把他当做弟弟在照看,可实际上,却是他学着从前哥哥对待自己那般,把对方当做弟弟在照看。

见得对方闷闷不乐地在纸上画了半日的圈,一句话也没有说,赵昉有些着急起来,便放下手中的笔,将座下椅子挪了过去,问道:“张璧,你要不要出去玩”

赵昉原本从来不肯做这样的事情,一则他本就不招人喜欢,一旦逃学多了,引得先生不喜,日子会更难过;二则他与张璧走得极近,若是同对方一同逃学,叫那张瑚知道了,怕是不会再让自己同他弟弟来往。

然而见得张璧难过了这许多天,一直没有什么精神,他还是忍不住凑了过来。

张璧摇了摇头,并不说话。

赵昉想了想,又道:“你不是总惦记着那一个姐姐家里的鸟儿,我们不如一齐去她家看鸟吧”

张璧的头摇得更厉害了,不高兴地吐出两个字,道:“不去。”

赵昉顿时也无招了。

他是知道张璧为什么不高兴的。

前一阵子他哥哥去管治水,张璧回回都嚷着要去新郑门看哥哥通渠,随着日子越发地近,他甚至盘算过要拉着赵昉一同溜得出去看浚川杷清淤,日日都兴高采烈的。

然而等到那浚川杷在众目睽睽之下,显出十分的无用,又恰巧遇得巨洪,卷走了数人之后,张璧的脸上就失了光彩。

国子学中人人知道张璧的身份,不敢当面说,可在背后,少不得议论那张瑚不愧其名,行事胡乱得很,一次两次还好,次数多了,难免被他撞得几回,很是教训了几个人。

然而教训毕竟是教训,张璧此时毕竟已经懂事,听得旁人言语,又见得有人评判,再兼自己也聪明,多多少少也能做到明辨是非。

只是谁人又愿意承认,自己最亲近的亲人,果真是个胡乱行事的无能之辈呢

赵昉也不知道应当要怎么安慰,选来选去,选了最笨的办法,直接道:“世间哪有时时都做得好的人先生不是说,人如潮水,有起有落大舅爷虽然此次没有大功,却也很辛苦,况且他原本在赣州做得许多功劳,又不是旁人瞎说的。”

他不说这话还罢,说了这话,张璧更不高兴了,一下子就坐起了身子,瞪了他一眼。

赵昉无所适从,全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,只好盲目地连连道歉。

张璧郁郁地道:“同你其实没有关系上回我们出得外头玩,在西街上头听人说了话,你还记得吗”

自来京之后,为数不多的趣事,都是同张璧在一起时才有的,赵昉如何会不记得,便道:“可是那个卖白蜡的商人”

张璧蔫蔫地道:“他说我爹捡现成的都捡不好,怨不得生的儿子给人哄了去买什么浚川杷。”

这一番话,赵昉是听到了的,却全然没有往张瑚身上去想。

他毕竟是个才入京没多久的小孩,又无人悉心教导,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摸索着来,自然不可能知道张瑚、张待二人从前在什么地方任职过了。

当日听得那卖白蜡的商人同人闲话,自称是赣州来的,把当地曾经有一个通判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,这也罢了,还要骂后头来的那个知州,甚事不懂,只会乱来。而今生了个儿子也做了官,一般跟着老爹学,什么乱七八糟的杷子、钉子都要买。

因那人说的“杷子”、“钉子”,赵昉全然就没有反应过来,其人说的是浚川杷。

他登时有些尴尬,也不知道应当要怎么说了,犹豫了一会,只好道:“他不懂事乱说,我们不要理他,再说大舅爷也不是当真就不会行事,要是下一回就成了呢”

又道:“况且先生不是说过,这通渠清淤之事,都百十年了,从前朝到今朝,都很难处置,大舅爷虽然厉害,也不是神仙”

他慢吞吞地道:“再有一个办法,将来你我长大了,去帮着通渠清淤,若是能比大舅爷厉害,岂不是也好”

赵昉平日里话并不多,今天难得地说了这样长长的一段话,虽然没有把张璧哄好,到底叫他舒服了几分,道:“好像也是。”

张璧坐了起来,忽然想到今天的日子,忍不住问道:“今日宫中祭天,怎的不叫你一起去”

赵昉面色如常,张了张嘴,却是道:“今日先生布置的功课你做了吗”

直接把方才张璧的问题给岔开了。

张璧的性子跳得快,也没怎么放在心上,听得赵昉提醒,立时就转移了注意力,连忙坐直了去抄书,剩得赵昉一人垂着头,慢慢把椅子挪了回去。

他也想问,宫中祭天,为什么不叫他

他也姓赵啊不干事的文武百官,学中的先生都能去,为什么他明明是南班一脉的正经后人,却连头也不能露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