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621(1 / 1)

加入书签

大将军越发胡言乱语了。”李世民勃然大怒。

“陛下,臣所汇报之情全在奏折里,另还有一知情人正等在宫门口。”秦叔宝径直说。

李世民一怔,暗想:难道自己猜测错了,秦叔宝根本不是为了恪儿而来?

肯定是了。秦叔宝这样的人,从来都不参与什么勾心斗角,眼中看的全是天下太平与黎民百姓,苍生正统。

那么,他说有紧急军情,那一定有。

可刚才已经不看他的奏折了,如今又拿起来看,这实在是没面子。

李世民在此时也与普通人一般无二,注重面子,拉不下脸来,就干脆不翻开那奏折。

朝堂上的大臣听闻秦叔宝的话,顿时议论纷纷。长孙无忌不由得看了看长孙冲。父子俩对视一眼,彼此都是懵逼状态。这将军府那一夜清除的人都是各家派到将军府去的卧底。秦琼好手段,一个不留了,如今怎么就整出个十万火急的军情来了?

如果是十万火急的军情,那等在宫门口的那人真的是禀告军情的么?可是禀告军情之人对自己为何忽然起了杀意?

长孙无忌一时想不明白,却听见清朗的声音响起:“启禀陛下,臣亦有军情禀告。”

说这话的人正是年轻的太子李承乾。李世民微微蹙眉,问:“太子有什么军情禀告?”

“启禀陛下,臣也抓到了几个奸细,牵出了大案子。估计秦大将军十万火急赶来,指不定也与儿臣是同一件了。”太子朗声说,然后将奏折递了上去。

秦叔宝感激地看了太子一眼,便继续禀告道:“回禀陛下,臣正因引出大案子,又事关北方边境和京城安危,这才火急火燎来启奏陛下。”

“好。那我便先瞧瞧大将军与太子的奏折。”李世民顺了台阶往下,便将奏折看了。

两份奏折写得很简单。秦叔宝的奏折上写了府中发现了一名奸细,是为盗《阵图》而来,这本是普通盗窃案,但因另一人的到来,此案件牵扯出了这盗贼的另一重身份,以及突厥与梁师都的协商结盟。而这到来的另一人便是弘农杨氏阿芝。

太子的奏折里则是说去年人牙子事件里牵扯的一些相关人员,太子仔细审查后发现了多名奸细,并寻着这些奸细摸查,找出了这些奸细最近在长安活动频繁,恐有大规模动作。前几日,又截获了几封信件,全是长安城的舆图,而这几人有军中的将领。太子认为此事事关重大,不得不报告。

李世民看到这两份儿奏折,不由得看了看秦叔宝,问:“杨氏阿芝如何在京城?她不是在弘农杨氏照顾蜀王吗?”

“陛下,杨氏阿芝九死一生来到长安,至于为何而来,臣不曾打听。她说有重大军情向陛下禀告,臣不敢隐瞒。”秦叔宝语气依旧平静。

“大将军,你怎么知道那一定是杨氏阿芝?不明身份之人,你也敢带进朝堂?”长孙无忌问。

“齐国公多虑了。莫说她出示了身份铭牌,就算她不出示,普天之下,能有她那样气度的女童,我想没有第二个。”秦叔宝缓缓地说。

李世民听闻是杨氏阿芝前来,心里竟是一动,莫名觉得喜悦。这一则是因对这女娃甚为好奇,二则是想到这女娃与恪儿感情甚笃,她到来的话,恪儿的事定然是有转机。

“大将军什么时候也靠直觉来说话了?”长孙无忌反驳。

大臣们议论:“这样是不太妥,万一是歹人冒充的呢。”

“就是,这杨氏六房可还没入长安。这杨氏阿芝擅自入长安也于理不合。”又有人说。

李世民懒得听他们废话,径直道:“快传杨氏阿芝觐见。”

“陛下,使不得啊。”侯君集连忙说,“不知此人是真是假。恐对陛下不利呀。”

“满朝文武,身经百战,还怕一个黄毛丫头?”秦叔宝反驳。

太子随后附和:“是啊。这朝堂上可有不少武功卓绝之人,再者,陛下功夫也不弱呀。”

“各位莫要议论,宣杨氏阿芝前来。”李世民挥了挥手。

众人不再说话,长孙无忌心里却是有些不安。若是外面的人将这杨氏阿芝弄死了,这边厢要追查起来,若是查到长孙一族的头上,岂不是说长孙一族也是奸细。

就算没证据,这陛下一旦怀疑了,长孙一族的日子就不好过了。

长孙无忌只觉得脑门上的汗涔涔下,背脊一阵阵发凉。怀着同样心事的还有长孙冲,他先前交代的是“神不知鬼不觉,做得干净利落”,如今要真是将这杨氏阿芝灭了,这事还真就复杂起来了。

众人各自心怀鬼胎,又各自都期待瞧一瞧杨氏阿芝到底是怎样一番惊才卓卓。

朝堂上很静,只有屋外的鸣蝉在不遗余力地叫着,预示着夏季马上就来临了。

过一会儿,魏征忽然便上前一步,道:“陛下,杨氏阿芝来此,还有好一会儿,趁此时,臣想向陛下进言。”

“嗯,你说。”李世民耐着性子。

“恕臣直言,蜀王弹劾案,陛下得拿出方案来。可不能因他是你的儿子,就这么无限期地拖着。”魏征径直说。

“魏爱卿,前些时候,我已说过,蜀王遇刺,在弘农杨氏生死未卜。此番情况下,还如何审理这弹劾案?”李世民继续耐着性子解释。

“即便蜀王遇刺不能来长安,但人证、物证俱在,还请陛下早日下了定夺。”魏征朗声道。

第五百三十三章大局

魏征知大局,严于律己,不畏强权,又确实有大才能,早年更云游四方,知民间疾苦。

也因此,李世民才会想方设法把这个李建成的旧部变成大唐的重臣。在秦王府旧部的联合不满下,先给了个谏议大夫,再兼任尚书左丞。

得了个良臣,李世民高兴。但世上所有的事都有利有弊,你享受了好处,就要连带着接受一下负重用。比如魏征的好处很多,但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。他是出名的倔脾气,认死理,而且认定的事从不给他这个皇帝留面子,丝毫不考虑考虑他的感受,好歹他还是一国之君啊。

比如,现在,他最厌恶旁人提及李恪的事,尤其是弹劾。

“魏爱卿,如今军情十万火急,实在不是提蜀王这么微不足道事情的时候。”李世民很严肃委婉地表明现在能提李恪。

但魏征立马就反驳道:“陛下此言差矣。这事一是一,二是二,若蜀王真有二心,那动摇的也是国之根本,岂是小事?”

“魏爱卿,大理寺过堂也需亲审犯人。如今,你是让我直接宣判蜀王吗?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